作为最知名的果酒,葡萄酒与啤酒、白酒或其他种类的酒全然不同,她有令人陶醉的香气,有令人赏心悦目的颜色和丰富的口感。
但葡萄酒并非近代的舶来品,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葡萄酒也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文化。
今天,就跟随我一起了解一下我国葡萄酒的发展历史吧!
“
我国葡萄酒的起源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葡萄酒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7000年的河谷地区。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贾湖遗址,考古专家发现了残留在陶器碎片放射性碳,被认为是来自于由大米、蜂蜜和水果的混合物制成的发酵饮料,后来也在嘉湖发现了葡萄籽,这便证实了当时已有葡萄的存在。
葡萄,我国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则相应地叫做“蒲陶酒”等。此外,在古汉语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
关于葡萄两个字的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酺”是聚饮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样子,按李时珍的说法,葡萄之所以称为葡萄,是因为这种水果酿成的酒能使人饮后醄然而醉,故借“酺”与“醄”两字,叫做葡萄。
我国最早有关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
《诗 ·周南 ·蓼木》:“南有蓼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诗 ·王风 ·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诗 ·豳风 ·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从以上三首诗中可以了解到在《诗经》所反映的殷商时代(公元前17世纪初-约公元前11世纪),人们就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
《周礼 ·地官司徒》中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蓏,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批把之属。”这句话的意思是:“场人,掌管国家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摘取存放。”
可以看出在约3000年前的周朝,我国已有了葡萄和葡萄园,人们已知道怎样贮藏葡萄。
同时,我国是葡萄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原产于我国的葡萄属植物约有30多种(包括变种),例如分布在我国东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产于中部和南部的葛藟,产于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分布广泛的蘡薁等等,都是野葡萄。
“
我国葡萄酒业的开始
汉武帝时期
在中国,目前发现最早饮用葡萄酒的记载大概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带回了当地的特产葡萄,大宛,古西域国名,在今中亚的塔什干地区,盛产葡萄、苜蓿,以汗血马著名。
《史记·大宛列传》: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 ”,随后“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浇地 ……”可知西汉中期,中原地区的农民已得知葡萄可以酿酒,并将欧亚种葡萄引进中原,还招来了酿酒艺人,自西汉始,中国便有了西方制法的葡萄酒。
史料记载,汉朝扶风人孟佗家中富有,想要花钱买官,便以一斛葡萄酒贿赂宦官张让当上了凉州刺史,后来苏轼有诗“将军百战竟不侯,伯良一斛得凉州”以讽刺当时权贵争相收藏葡萄,以饮美酒为时尚的社会风气,可见当时葡萄酒的价值。
酿酒葡萄从西域引入后,先至新疆,经甘肃河西走廊至陕西西安,其后传至华北、东北及其它地区。
到了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和国力衰微,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业也极度困难,葡萄酒异常珍贵,只是葡萄酒只限于在贵族中饮用,平民百姓是绝无口福的。
魏晋南北朝
到了魏晋及稍后的南北朝时期,葡萄酒的消费和生产又有了恢复和发展,从当时的文献以及文人名土的诗词文赋中可看出当时葡萄酒消费的情况。
魏文帝曹丕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喝葡萄酒。他不仅自己喜欢葡萄酒,还把自己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喜爱和见解,写进诏书,告之于群臣,成为一段佳话。
有了魏文帝的提倡和身体力行,葡萄酒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得在后来的晋朝及南北朝时期,葡萄酒成为王公大巨、社会名流筵席上常饮的美酒,葡萄酒文化开始兴起。
“
我国葡萄酒业的鼎盛时期
唐朝和宋朝
唐朝是我国葡萄酒酿造史很辉煌的一段时期,葡萄酒的酿造已从宫廷走向民间,葡萄酒在内地开始有了较大的影响。
《太平御览》记载,唐贞观13年(公元640年),唐军在李靖的率领下攻破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自后葡萄酒源源不断的输入长安,唐太宗从高昌国获得葡萄种和葡萄酒酿造法后,不仅在皇宫御苑里大种葡萄,还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制。
葡萄美酒便成为了诗人们文思泉涌的催化剂和人生不可或缺的“知己”,李白的少年行中“笑入胡姬酒肆中”,《对酒》一诗中“蒲萄酒,金叵罗(jīn pǒ luó),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给予了葡萄美酒崇高的赞美;王翰《凉州词》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更成为千古名句。
后北宋大文豪苏轼在《老饕赋》中写道:“弹湘妃之玉瑟,鼓帝子之云璈。命仙人之萼绿华,舞古曲之郁轮袍。引南海之玻黎,酌凉州之蒲萄。”在苏轼看来,凉州出产的葡萄美酒配以南海精美的玻璃杯来盛装,是聆听仙乐、欣赏仙女跳舞时的必备之物,由此看来,当时对葡萄酒的崇尚。
元朝
元朝立国虽然只有90余年,却是我国古代社会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时期。
元朝统治者对葡萄酒非常喜爱,规定祭祀太庙必须用葡萄酒,并且还在山西太原、江苏南京开辟葡萄园,公元1291年(至元28年)元世祖更是在宫中建造葡萄酒室;元朝的《农桑辑要》中,有指导地方官员和百姓发展葡萄生产的记载,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栽培水平,并且当时已经有大量的葡萄酒产品在市场上销售。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元朝政府供职17年,他所编著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在山西太原府,那里有许多葡萄园,酿造很多的葡萄酒,贩运到各地去销售。”
所以,山西那里早就流传一首这样的诗:“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由此可知,当地的百姓早已把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看成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
“
我国葡萄酒业的转折期
清朝
清朝最伟大的康熙皇帝也是一位热衷于饮用葡萄酒的皇帝,但到清末民初,由于国力衰败,战火不断,人民连最基本的温饱都得不到满足,我国的葡萄酒发展进入了转折点,葡萄酒文化和葡萄酒业也颓废败落。
直到1892年,著名的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先生为了实现“实业兴邦”的梦想,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厂家—“山东张裕酿酒公司”,中国葡萄酒工业化的序幕由此拉开。
中国随后从欧洲引进了多个酿酒葡萄品种和种类繁多的酿酒设备,并聘请了外国葡萄酒专家,前往国外去学习欧洲的葡萄栽培和酿酒工艺,开始酿造现在大家所熟知的白兰地、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
从汉唐的繁荣到宋朝的衰落,再到元朝的兴盛和晚清的复苏,中国葡萄酒业经历了无数的起伏和转折,如今,葡萄种植园和葡萄生产基地遍布全国,酒庄和酒厂的发展突飞猛进。
“
宁夏现代葡萄酒产业的发展
1982年,宁夏从河北昌黎引进酿酒葡萄品种进行种植,在玉泉营建立了宁夏第一个大型葡萄农场,两年后,宁夏玉泉营葡萄酒厂建厂,生产出宁夏的第一瓶葡萄酒。
到2011年,贺兰晴雪酒庄“加贝兰2009特别珍藏”获得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赛最高奖项—国际大奖,开启了宁夏葡萄酒走向世界的征程。
2013年,贺兰山东麓产区被牛津大学编入《世界葡萄酒地图》,成为世界葡萄酒产区新板块;2015年,贺兰山东麓产区被世界葡萄酒大师丽兹•塔驰编入《全球葡萄酒旅游最佳应用》一书中,作为美国大学葡萄酒教材;世界葡萄酒大师杰西斯•罗宾逊认为:“毋庸置疑,中国葡萄酒的未来在宁夏”。
2021年,全国首个针对特色产业的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成立。
如今,宁夏已经先后荣获千项国际大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60%以上,宁夏贺兰山东麓已经成为中国葡萄酒的重要产区、明星产区。
结语
中国葡萄酒发展史是一部充满曲折与辉煌的历史长卷。
但也正是这些沉淀与传承,才铸就了如今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我国的葡萄酒产业也将继续向阳而生。
关注我们